查看原文
其他

15岁被迫辍学,17岁嫁给表哥:一生被困大山的她,人生出路究竟在哪?

十点视频编辑部 十点视频 2022-07-26

点击查看《出路》采访短片

  


2009年到2015年,导演郑琼用6年的时间,拍摄了一部纪录片《出·路》。


3个生活在不同阶层的孩子,在6年的时间里,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探寻自己人生的出路。


三个孩子,三个阶层,三种命运,三种人生。


每个人都在命运的巨轮下,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



没有选择的选择


12岁的马百娟是甘肃省会宁县野鹊沟小学的一名学生。


这个小学一共有2名老师和5名学生,其中,马百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。



每天早上5:00起床后,她会给自己倒一碗凉水,撕几块冷硬的馍馍放进去泡一泡。


这就是她的早饭。



去学校的路很远,但这却她最开心的时刻。


她喜欢上学,她想用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
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,每个月能拿1000块钱的工资,然后给家里买面吃。


不上学的日子里,马百娟就帮着家里做劳务。



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,是马百娟一家人和两头驴背着沉重的穈谷,在极陡的大坡面上行走。


镜头拉远的景象,不禁让人感慨万千。



有些人,的确是像蚂蚁一样努力地活着。


马百娟一家人的日常饭食,就是简单的白水加面粉,全家人一年的开销,还不到50元。



她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,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去打工。


她说:“一个月1000块,可以买很多的面粉,因为面粉不够吃;可以打一个水井,因为家里没有水......”


12岁这年,马百娟已经可以老练地压水了,小小的身体拎着装满水的木桶,从水井边一直提到家里,桶里的水几乎都不晃动。


这些动作她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。



15岁时,他们靠着爷爷的低保和哥哥打工赚的钱,住进了一个条件稍微好一些的砖房。



马百娟也有了新的学校,眼神中对学校的渴望骗不了人,但哥哥还是毅然决然地给她退了学。


辍学在家的她也曾试着到镇上去找份工作,但是由于没有专业技能,而且还未成年,没有公司愿意收留她。


每个人都问她:“你年纪还这么小,为什么不上学了?”


她不知道怎么回答,只能尴尬笑笑。



回到家后,她有时在村里的桥头上茫然地坐着,有时也去河滩上走走。


无措、迷茫、恐慌。



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女孩都已经结婚生子:

“女孩不用读太多书,够用就行,反正迟早都是要找个女婿作为依靠。”

老一代人的思想,就这样一代灌输给下一代。



纪录片结束的那一年,17岁的马百娟已经嫁给了自己的表哥。


她每天像村子里的其他女人一样,站在门口与邻居唠家常。


那个曾经梦想去北京读大学,想要每个月赚1000元的小女孩儿,或许将永远困在大山里,任凭别人来左右自己的人生。



我不停奔跑

只为追赶当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


第二个孩子徐佳,拍摄时,他正准备第二次高考。


查到自己的成绩又是497分时,他毅然决定再奋斗一年。



考上理想的大学,不只是自己,也是父亲的毕生愿望。


徐佳的父亲很早在外打工,受尽了没有文化的屈辱和艰难,所以拼尽全力想要儿子能够考上大学,有一个好的前程。


对于徐佳来说,他是顶着全家人的希望走进教室的。


复读带来的压力和恐惧与日俱增,甚至让他有一段时间拿不起笔,写不了卷子。



因为他不知道要怎样面对再一次的失败。


每天天不亮,徐佳就从出租屋起床,骑车奔向学校,一头扎进高高摞起书的课桌里,进行题海战术,重复背诵着单词、语法。


他终于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。


毕业后,他最初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当客服,一个月1000多块钱,养活自己都很勉强,更别说添补家用。


三个月实习期结束,徐佳辞职了。



后来他进入了一家电力公司,签完合同走出大门的那一刻,他感觉自己签了一份“卖身契”。


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,只能暂时苟安于当下的生活,一点点向前摸索。


他觉得结婚可以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稳,也可以给谈了多年的女朋友一个交代,于是先结婚了。



纪录片结束的那一年,徐佳仍在那家电力公司上班,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庭与人生。


对于徐佳来说,高考或许不是唯一的路,但却是最捷径的路,它确实改变了千千万万个“徐佳”的命运。


寒门或许再难出贵子,但努力挣扎过的徐佳,终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,给自己和家人挣得了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。



成长是一个对抗孤独的过程


袁晗寒出生在一个十分优渥的北京家庭。


从小到大,她享受了太多其他孩子没办法接触到的福利。


但也正是因此,她渐渐感受到了人生的百无聊赖,孤独感弥漫了她的整个青春期。


17岁的她,因为功课不及格被美院附中劝退。



辍学后,她平时的生活就是看电影、画画,和无止境的幻想。



在妈妈的支持下,她在北京的南锣鼓巷开了一家年租两万的咖啡馆,她觉得这是自己在离开学校后一个独立成长的象征。


然而店里的生意并没有预料中的那样“热火朝天”,甚至接连几个月都是亏损状态。


相比于南锣鼓巷的热闹,咖啡馆的冷清让她感到更加孤单,不够充足的生活也让她变得焦虑。


她说:“恐慌的不是没事干,而是一直没事干。”



一年后,袁晗寒申请了德国的杜尔塞多夫学校,开启了在外求学的时光。


她养了一只兔子,可以在她无聊的时候陪伴她;也会跟妈妈通话,交流各自的近况。



毕业后她去了上海:

“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完了,在那里就像是养老,而我想要做点什么,发展中国家更适合。”



结束拍摄的时候,袁晗寒已经注册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,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
人生的旅程或许就是这样吧,花大把大把的时间迷茫,然后在几个瞬间迅速成长。


以后的日子里,袁晗寒还会有无数个迷茫和孤独的瞬间,但她会一直牢记自己在注册公司时,对未来的期待与规划,有多么强烈和笃定。




这部纪录片上映后,引发了非常剧烈的讨论。


几个同年龄段的孩子,通过横向比较形成的剧烈反差感,总是让人更能体会到现实的冷酷:
马百娟17岁时已经被迫嫁人,终日困在大山,读书只能成为她最美好的梦。
而袁涵寒17岁时,正在学校里无聊,每天与自己青春期的孤独做着对抗。


有人用尽全力也无法得到的,有人却唾手可得。


在拍摄过程中,导演郑琼曾经把袁晗寒的生活剪辑成一个小短片,给已经工作的徐佳看。


徐佳心中有无数感慨,但还是坚定地说,自己的下一代也许可以拥有袁晗寒的生活,这一切离不开他这一代的努力奋斗。


前些年,有一篇风靡全网的文章——《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》。


作者麦子结合自己的经历,讲述了一个小镇青年努力了18年,在上海立足的故事。


他跟徐佳一样,家境普通又毫无背景,但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阶层跃迁。


毕淑敏在《我很重要》一书中说:


是的,我很重要,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。


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,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,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。


这个世界上,或许每天都有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,但不论境遇如何,都不应该再忽视自己内心的渴望。


“苔花虽然小,但是也可以跟牡丹一样开花,开得很香。”


努力去过你想过的人生,才是属于自己的出路。


平凡却无比努力的你,点一个【在看】,每个为了生活竭尽全力的人,都值得被这个世界铭记。


点击下方视频

即可观看

3个孩子天差地别的人生



作者 | 二兔,本文由十点视频原创首发。

图片 | 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
点击下图,阅读更多推文


▼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
点个在看
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
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
 ↓ ↓ 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